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脱贫路上不掉队 最难痛点送解药

日期:2020-07-02 09:56:50 字体大小:

如何夯实特殊贫困群体稳定脱贫基础?怎样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脱贫路上不掉队,最难痛点能解否?围绕“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6月24日闭幕的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展开专题性协商议政。在会议协商议政现场,记者特别追踪常委会组成人员关于脱贫攻坚最硬骨头、最难痛点的建言献策以飨读者。

  

  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相对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大量脱贫农户家庭经济支撑脆弱,易在脱贫与返贫间摇摆,持续稳定发展能力不强,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存在瓶颈,脱贫成效不稳定。麻建国常委建议,坚持系统思维,将治理相对贫困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精准识别相对贫困群体的贫困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政策;建立“政策托底+市场支撑”联动机制,合力破解相对贫困;借力新基建布局,完善消费扶贫产业链,推动农村扶贫产业升级。

  产业扶贫近年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财政专项扶贫产业项目上存在一些问题:项目审批只有必要性评估,缺少可行性实施条件评估,不注重落实组织和经营责任;乡村负责人因观念、知识差异,致使一些项目建设资金用尽即烂尾,无法如期出效益。高小玫常委建议,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更加重视加工业,强化对产业扶贫项目的组织经营;加强对财政专项产业扶贫项目的全面评估、检查督导,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堵塞漏洞。

  稳定脱贫攻坚基础,防止脱贫后返贫的关键是确保农民收入不减少。王侠常委建议,重视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主导产业,政府在资金、土地等方面予以支持,方便农民就近就业;重视贫困地区物流网络建设,加快农产品产地仓储设施和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进一步发展电商服务,建设现代化冷链物流,减低鲜活农产品损耗率。

  

  特殊贫困群体稳定脱贫

  正值脱贫攻坚战收官关键期,又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节点,一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特殊贫困群体的境况受到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特别关注。

  高体健常委建议,防止重点人群因病返贫,提高健康扶贫实效。具体说来,建议实行贫困地区医疗机构动态监测,切实加大补短板、强弱项力度,进一步夯实基层“网底”;加强监测预警,扩大大病专项救治病种,降低贫困患者经济负担,阻断返贫风险;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短板,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开展主要慢性病分类救治和签约服务,加强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治;推进健康扶贫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建立健全防治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

  周然常委同样关注因病致贫群体,呼吁重视三个问题:报销方面存在碎片化问题,应统筹管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统筹、补充保险、低保医疗救助等;基层卫生服务缺人乏力,乡村医生普遍年龄较大,医疗水平也有待提高,现有政策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应保尽保还存在疏漏,有的家庭实际非常困难,但因为一些原因不符合认定标准,并没有被列入贫困户,对这部分人群需要关注。

  健全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综合保障体系,事关脱贫攻坚整体质量与社会和谐稳定。徐晓常委建议细化监护制度的法律规定,完善国家监护支持、监护监督和安置托管等制度,建立有效的发现报告制度,细化身份确定标准,确定分类救助细则;更多发挥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切实提高福利救助效果。

  贫困残疾人较一般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脱贫难度更大、返贫风险更高,脱贫不脱困问题突出。张海迪常委建议,解决48万名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存量问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帮扶长效机制;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准确掌握残疾人实际困难问题,做好临时救助、重度残疾人抚养照料、推动生产增收等政策措施落地。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规模高达千万,是一项极其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当前困难和未来可能的社会风险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如债务能否还得起,人口能否稳得住,安置点能否治得好等。

  李伟常委建议当前应及时将工作重心转向后续发展和社会管理,多措并举化解地方政府偿债风险,优先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产生的土地指标,加大土地增减挂钩指标省际调剂力度;以稳就业为核心保障搬迁农户基本生活,加大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力度,适度扩大公益就业岗位,因地制宜,一“点”一策发展扶贫产业;探索安置点社区治理新机制,集中安置点特别是城镇安置点兼具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的属性,要理顺关系,探索新型治理机制。

  张守志常委关注自发移民人口,他认为应当是下一阶段解决相对贫困的关注对象。为此,张守志建议,深化对国家反贫困战略着力点转换的认识,推进解决自发移民相对贫困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与政策性移民托底扶持同等水平、覆盖全部自发移民的政策待遇和制度机制;解决自发移民土地和户籍分离难题,保障自发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权益,对自行转让土地使用权予以认可;推进自发移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构建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体系;畅通社会公共资源分享和利益诉求表达制度化渠道,实现对移民群众的有效引导、凝聚和整合。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