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的热潮在我省各地各部门涌动。广大干群纷纷表示,全面落实全会部署,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一定要坚持陆海统筹、集聚提升、创新驱动、闽台合作、人海和谐,加快临港经济发展,推进“三群”联动;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海洋传统产业升级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走科学用海之路,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省发展改革委提出,修改完善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等有关专项规划,组织编制全省海岸带综合规划;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推动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和试点方案尽快批准实施;推动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重大项目和一批省级海洋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一批中试工程化技术平台和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我省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的相关扶持政策,组织开展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平潭海水淡化工程等前期工作,争取纳入国家试点。
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全力推进港口群与产业群、城市群联动发展,做大做强港口经济;推行岸线分类管理,鼓励重点岸线开发,严格控制适度开发的岸线,确保全省自然岸线比例大于70%;加速推动江阴港区、罗源湾等一批核心港区建设。“十二五”省市安排30亿元完善港口公共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湄洲湾航道三期等一批大型深水航道项目;安排121亿元建设疏港公路,安排近100亿元建设疏港铁路。加快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修编《厦门港总体规划》;引入1-2家国际大型邮轮公司,经营以厦门港为母港的两岸邮轮航线;试点两岸滚装运输,争取首先实现金门汽车在厦门上岸自由行;对厦门港国际集装箱干线开辟、海铁联运、水水中转给予奖励。
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推动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和试点方案尽快获批,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颁布实施,积极做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建立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综合管理新机制、海域使用审批服务新机制、海域和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新机制、海洋环境保护新机制、海洋防灾减灾新机制等;着重培养海洋与渔业高级专业人才,大力发展海洋高等职业教育;深化闽台海洋与渔业交流合作,加强海洋资源环境协同保护、海洋与渔业科技交流,建立闽台海洋与渔业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引导和推动优势水产品养殖、加工、出口上规模、上水平,扶持远洋渔业和休闲渔业发展,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
省经贸委提出,突出抓好临海先进原材料工业项目和海工装备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海洋生物药源产业化生产与应用示范基地;支持平潭建设辐射大陆市场的台湾海产品加工基地和中转集散中心,推动平潭海水淡化示范工程试点建设。
省林业厅提出,强化河口港湾、沼泽、红树林等重要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一批海岛生态保护区;在全力保障好海洋经济建设项目用林、用地的同时,严把项目用地审核关,加大对非法占用湿地或林地、乱砍滥伐海防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厦门市、莆田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一定牢牢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港口生产和建设,通过组织发动、政策驱动、项目带动、科技推动、改革牵动、开放拉动、人才促动、陆海联动等措施,形成合力,切实加快海洋经济强市建设步伐。
龙海市提出,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积极参与厦门湾开发建设和产业分工协作,建成以厦门湾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经济密集区。加快开发建设浒茂岛和海门岛,形成南太武滨海新区等以港湾和港口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新型产业园区,打造海峡西岸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
罗源县提出,发挥港口岸线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罗源湾北岸港口群建设;加快建设冶金建材、船舶修造、机械制造、港口物流、轻工食品等五大临港产业;加快推进集商贸居住与旅游功能、可集聚10万人口的罗源湾滨海新城的建设步伐。
福鼎市太姥山镇提出,大力建设以太姥山为依托的滨海生态旅游城镇,加快建设太姥山国家重点风景区旅游配套服务中心,突出宜居、旅游、文化三大特色,在完善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建设总体规划的同时,全方位展开小城镇建设战役,实施一大批小城镇建设项目。
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依托临海优势和对台优势,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取得显著成效。据介绍,围头村将加紧推进“金沙湾”环境综合建设项目,海滨休闲广场、渔家乐服务区、儿童游乐园、木栈道景观等本月将全部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