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产业曾是福建人引以为傲的绿色产业。1957年,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绿色油库”,并将锦旗赠予福安市范坑乡墩头村。一时之间,福建油茶享誉全国。
数据显示,我国6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而油茶等木本油料适宜在山区生长,经济效益高,收益期长,是推动山区经济发展、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产业。我省正是山多地少的省份,近年来,全省各地纷纷鼓励拓展油茶产业。但从推广种植的情况来看,也遇到不少困难。
一方面,近几年,鼓励油茶种植的方式由以补贴为主转为市场化引导,许多此前依赖补贴的茶农未及时转型,便放弃了种植。缺少种植户,是影响这一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瓶颈。以福安市为例,作为全国53个重要油茶产业县(市)之一,从2010年到2014年,该市对油茶种植进行财政补贴,每亩油茶最多可以享受2000元的补助。补贴吸引了许多农户种植油茶,但也导致许多茶农过于依赖补助,而未在提高产品竞争力、开拓市场上下功夫。补贴政策结束后,茶农也失去了种植意愿。以墩头村为例,前几年,数千亩油茶林中过半处于半闲置状态。
另一方面,油茶种植处于较为粗放的状态,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有知名度的油茶产品品牌,难以提升附加值。目前,宁德种植油茶的农户中,零散茶农较多,有的自给自足,有的自行零售,商业观念不强。而且,许多茶山有几十年甚至百年历史,产量不高,质量不够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的发展。
那么,这一能够带动山区群众脱贫的产业,如何才能重焕生机?
产业的最上游是农户。首先,要通过利益联结、合作帮扶引导等形式,尽可能带动农户的积极性,提高油茶产量。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科学化管理的油茶林,每亩每年只要投入7个工作日就可,劳动力投入远远小于其他经济作物,还可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这对于山区农民来说是较好选择。
因此,针对农民的担忧,需要积极探索易于接受的油茶产业经营模式,引导农民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推广“合作社+企业+基地”的经营模式,以示范效应提高村民种植油茶致富的意愿。同时,通过统一经营、统一收购、统一分配的方式,减少种植风险,提高农民积极性。目前,福安推广这种模式已获成效,种植区已延伸至该市18个乡镇,专业种植合作社达46家,涉及茶农超过2万人,年产油量约1000吨。
进一步发展壮大油茶产业,还需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以往粗放种植管理、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并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一方面,需要注重科技投入,发挥科技人员力量,从良种选育、丰产栽培、引种试验、技术推广等多方面保证油茶的高产与稳定;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市场。目前,福安市已引进13家油茶加工企业,将具备5000吨油茶油的年加工能力,可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
当然,油茶自古就是具有多种使用价值的作物,其加工方向不仅仅包括惯常所见的初加工产品食用油,还有更好的精深加工前景。比如,在民间,油茶油除了可食用外,还是公认的“万金油”。蚊虫叮咬、磕磕碰碰、冻伤、烫伤等等,都可敷用。经记者了解,我省已有创新型企业通过提炼油茶油精华,制成母婴护肤品产品,而油茶油胶囊、皂素等精深加工产品在市面上也已不少见。就此而言,油茶的种植致富途径有了更多的可能,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