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普惠金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福建农信系统(含农信社、农商银行)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支农支小”的经营宗旨,围绕普惠金融的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打造以农为本、让人信赖、受人尊重、队伍优秀的“四好银行”中,积极探索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截至2017年5月末,福建农信资产8083.9亿元,各项存款5599.6亿元,各项贷款3267.9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比73.32%,高于全国农信系统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全省银行业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以全省13.35%的存款份额发放了全省超过50%的农户贷款和30%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农村“两权”抵押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总量均位居全省银行业首位,电子交易替代率、手机银行交易占比双双位居全国农信系统首位。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福建农信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三大主力军作用,坚持“支农支小、扶贫扶绿”,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战略、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海丝核心区建设的要求,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和完善具有农信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全省乡村全覆盖的金融组织网络,加快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大力推动“互联网+普惠金融”,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建设升级版福建农信,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普”上深耕
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发展普惠金融,首先要在金融服务的供给上突出包容性、普遍性、广泛性,做到普及城乡、普及大众。福建农信在发展中谨记责任和担当,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完善业务功能、扩大客户对象,努力做到“金融服务不留空白”。当前,福建农信正服务着全省近2000万客户,每日办理300多万笔业务。
打造金融服务“三通”品牌。机构网点“乡乡通”,现有网点1900多个,占全省银行业三分之一强,其中80%分布在县域和乡村。便民服务“村村通”,在广大偏远乡村布设1.5万家福万通普惠金融便民点,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就近为村民提供基础金融、农产品展示、网络代购、信息宣传等一站式服务。电子银行“户户通”,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化服务。
突出抓好“增户扩面”。福建农信自主研发农户和小微企业信息建档系统,实现客户信息的电子化、系统化管理。客户经理手持PAD等移动终端,走进田间地头、街区社区、工业园区,广泛收集农户、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和金融服务需求,并实行“建档、评级、授信”三同步,对建档客户进行预授信。截至5月末,已完成农户信息建档408万户、小微企业信息建档14万户,预授信1300多亿元。
大力推进信用建设。在全省累计创建5241个“信用村”、206个“信用镇”,评定158万户“信用户”,实施“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提高、手续简化”等激励政策。还推出“整村批发、集中授信”服务模式,将个人信用与集体信用、个人道德与集体督促紧密结合,在广大农户中树立起“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优化农村普惠金融生态环境,也大大促进了农户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全面实行“阳光信贷”。在全国农信系统率先建立“阳光信贷”机制,通过在营业网点设置“阳光信贷”服务台和贷款需求登记簿,开通网上申贷、电话申贷、微信申贷等便捷申贷模式,实现客户申请贷款“零障碍”;通过实行公开、公示制度,设立7000余个公示牌(板)向社会公开贷款产品、条件、流程、利率、信贷人员及监督方式,建立信贷回访制度,聘请近1000名外部监督员,设置1500多个监督箱,杜绝信贷过程中的各种不良行为。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吴国培
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作为全省分布最为广泛的金融机构,福建农信社、农商银行持续完善“网点、便民点、电子银行”三位一体的金融组织网,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网络,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服务方式转变和服务质量效率提升,打通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效明显。同时,全省农信系统根据小微、涉农、民生等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大大地提升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漳州天宝镇后塘村支部书记郑小溪
信用换得“真金白银”
我们村因为土壤环境差,农业发展比较滞后,以前比较贫困。2005年起,农商行支持我们发展猪肚菇、木耳等,为村民开辟了一条致富路,现在后塘已是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种植专业村。我村还被农商行评为信用村,295户村民中有信用户135户,其中90%以上在农商行贷款,并获得授信额度增加、利率降低的优惠,村民们都争当信用户,积极维护信用村的荣誉。
在“惠”上发力
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满意度
普惠金融旨在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成本可负担、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不仅要“有”服务,还要容易获取。福建农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加强金融创新,力争服务更加贴近需求,让客户得到更多实惠和获得感。
主动对接精准扶贫。把服务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争当金融精准扶贫主力军,从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帮扶入手,在完成对全省45.2万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信贷需求摸底和信用建档基础上,量身打造“扶贫贷”系列产品和专业合作社带动、电商拉动、结对帮扶等多种模式,实施助力扶贫“1550”工程,即打造1个金融扶贫示范区、5个金融扶贫示范点和50个金融扶贫示范基地,不断提高扶贫成效。至2017年5月末,在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投放贷款431.6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30%以上;向3.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12.7亿元,实现重点县贷款发放量、贫困户信用建档覆盖面、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发放量、贫困户贷款户数、金融扶贫示范基地(项目)创建数等5个方面位居全省银行业第一。
创新金融产品。因地制宜推广“福林贷”林权贷款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业务,破解“三农”融资担保难问题,让“死资产”变成“活资源”。推出“普惠金融卡”“小微宝”“万通宝”“无还本续贷”等产品,缓解小微企业资金使用“短、频、急”和“过桥”资金筹措难、融资成本高等难题。截至5月末,普惠金融卡累计授信956.3亿元,惠及126.5万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
创新服务模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广“垄上行”金融服务队、 “背包银行”“党员信贷快车”“狗不叫”客户经理等经验做法。特别是创立“551”服务模式,即借助一个背包、一台PAD、一本日志、一份台账、一套宣传册五种金融服务必需品,走村串户,为农民提供普及金融知识、建立客户档案、收集信贷需求、受理业务申请、现场办贷五项服务,实现把银行服务柜台搬到村民家中这一目标。
主动减费让利。在服务收费上,近年来取消了101个收费项目,减收了12个收费项目,累计减免费用超亿元。在贷款定价上,对讲信用的农户、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贫困户等加大利率优惠力度,其中生源地助学贷款最长期限20年,执行基准利率,在校期间财政全额贴息,目前累计授信33.3亿元、帮扶13.9万名贫困学子上大学,约占全省银行业的80%。
寿宁县下党乡信用社信贷员王道荣
精准扶贫的守望者
我是一名党员,19岁开始在下党乡信用站工作,至今已32年。我坚守在助力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第一线。当时的下党信用站隶属平溪信用社,由于未通公路,我每天走路3.5个小时往返下党平溪两地,了解农户需求,挨家挨户营销贷款。早上出门,如果来得及就当天晚上走山路回来,来不及我就在隔壁村过夜。有一次走访时,我了解到下党乡下屏峰村的吴通福想在家乡发展种养业,但苦于没有创业资金,我马上为他争取了贷款,帮助他走上致富道路。如今他家仅厚朴种植的收入可达20多万元,还在下党新区建起了新房。看到老吴一家现在的幸福光景,我的工作干劲更足了!
永泰顺达食品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林德果
相伴“小微”一路成长
我们原是一个李果加工的家庭小作坊,在农信社20万元“小微企业主”贷款的支持下,于1997年创办了公司。每年6-7月份,是收购李果和加工蜜饯的关键季节,也是企业资金最为紧张的阶段。2009年,由于投资引进新的自动化加工设备,资金捉襟见肘,又遇当年市场下滑销售款无法及时回笼,更是雪上加霜。幸好永泰农信社主动向我们推荐了小微企业贷款,1周后就审批授信1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现在农信社给我们的授信额度已增至1220万元。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生产高峰期需临时招工近200人呢。
长汀南山镇长窠头村农民吕同章
没想到咱贫困户也能贷款
我全家4口人,以粮食种植为主,收入无法供家中的小孩子读书,是“省标贫困户”。一直想种点别的,却苦于没钱。2016年10月,信用社了解情况后,发放了3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鼓励我种蔬菜,年底恰逢春节蔬菜价格上涨,不仅当年就收回了资金成本,还取得了较好的利润。今年,我把收回的成本又投下去,种植规模扩大了一倍,脱贫致富大有希望。
在“网”上突破
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福建农信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利器”,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推广应用,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让更多客户享受多样、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布局线上渠道。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加快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化金融产品推广使用,推出云闪付业务、二维码扫码收单业务,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拓展新型移动支付渠道,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目前,福建农信手机银行用户、微信银行关注用户均突破500万户,网上银行用户突破300万户,客户每三笔业务交易中就有一笔是通过手机银行办理。在《互联网周刊》发布的2016年度银行app排行榜中,福建农信手机银行总得分位居全国银行业第16位、全国农信系统第一位。
布局农村电商。着力打造“福e购”电商平台,推进“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开创农信和农户合作新模式。2016年4季度以来,通过全省农信微信统一服务平台开展了5期优质农产品线上营销活动,帮助果农累计销售平和蜜柚、尤溪金橘等特色农产品5万公斤,订单辐射9个省,提升县域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实现从单一的资金扶持向“资金+信息+平台”的综合服务转变。
布局网络信贷。在全国农信省级联社率先研发建设“网易贷”平台,推出“福e贷”系列线上融资产品,实现小额贷款申请、受理、审批、放款及贷后跟踪线上全流程、无纸化、自助化办理。“福e贷”产品借助农户信息建档系统中已收集的农户信息,系统自动生成授信额度并主动向农户推送,农户使用手机即可实现“秒贷”。目前,全省已有65家农信社、农商银行开办“福e贷”业务,为2万多户农户提供授信,授信金额15亿元。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林萍
为发展普惠金融探新路
要加强普惠金融领域的科学研究。福建省农信联社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同发起设立和建设福建普惠金融研究院,着力打造成为福建省普惠金融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和重要话语权的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宣传普及等六位一体的重要基地。通过研究院的力量,进一步研发普惠金融新产品、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推动全省金融的普惠程度再上新台阶。
在“十三五”规划纵深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福建农信将贯彻落实全省农信系统普惠金融工作推进会精神,以全力实施《福建农信普惠金融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为重要契机,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在普惠金融大道上砥砺歌行,进一步彰显情怀和担当,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