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车出屏南县城,沿着平坦路,25分钟就到了绿水青山环抱的熙岭乡塘后村。
美丽乡村景象扑面而来。村中,一幢幢楼房漂亮;地里,一座座菇棚耸立;棚内,一朵朵菇菌飘香。村支书张天辉乐呵呵地说:“做菇改变了乡亲们的生活,改变了塘后的面貌。”
地处山区深处的塘后村,人均耕地不到1亩,人均山地不足3亩。过去,村民多以种植水稻为生,望天吃饭,雨多饱一年,雨少饥一年。
2005年,熙岭乡率先在塘后村投入5万元,扶持建立20个恒温棚,种植非木生菌白木耳20万袋;2007年,县扶贫开发协会给村食用菌协会10万元,在塘后村建立食用菌生产示范点,手把手教群众种菇。县农信社把塘后村列入信用村,每年提供100多万元优惠利率贷款。2013年,塘后村里建立了屏南县高山食用菌创业园,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由此,塘后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几年下来,这个山少地少的小山村,成为屏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2015年,全村种植白木耳、猴头菇等食用菌500万袋,产值1500多万元。种菇户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高于全县平均的11091元。
白木耳长出的“金银宝”越来越多:用白木耳下脚料种猴头菇,猴头菇下脚料可当柴火烧,火灰、菌渣还田……
张天辉告诉记者,塘后村食用菌协会还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村民“抱团”做菇后,菇的质量一路跟进,销路一路畅通,价格一路攀升。“去年底,村里通了二级公路,原料、产品进进出出就更方便了。塘后村的好戏,还在后头哩!”
塘后只是屏南发展现代农业惠民富民一个缩影。近年来,屏南县坚持绿色发展,引领全县农民大力发展非木生菌产业。滑姑产业从无到有,成为中国南方唯一的滑菇基地县,国家星火重大项目“食用菌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示范”通过测产验收。扬帆实业成为屏南首家无公害产地、农产品认定的企业。福建万祥成为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食用菌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示范”基地之一。永丰公司工厂化生产杏鲍菇,标志着屏南食用菌产业从“杀鸡取卵”的滥伐阔叶林做木生菌,向栽培非木生菌转变;标志着食用菌产业,从个体农民的手工栽培,合作社的设施栽培,向现代化生产转变。
目前,屏南全县有1万多名农民从事食用菌栽培,大小菌种厂23家,规模化生产企业和合作社32家。2015年种植食用菌2.71亿袋,年产鲜菇14.79万吨,产值6.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