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十二五"农及化转变发展方式瞄准六方向

日期:2011-01-07 12:40:54 字体大小:

进入十二五,我国农机化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进入了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谈到十二五期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认为,筹划十二五,要将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农业机械化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农机化科学发展。如何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基本要求是做到六个更加注重

能否加快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装备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直接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质量。因此,张桃林认为,要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首先要更加注重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早行动真行动则主动,不行动消极应对则被动,甚至会积重难返。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结构布局优化的要求自觉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持之以恒地推进。要通过合理确定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购机补贴范围及补贴比例和优先次序、实施重点环节作业补贴等有效措施,优先保证关键和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丘陵山区农机化的作业模式、技术路线,努力实现大中小型机械、高中低档次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粮食作物机械与其他农产品机械合理配置,各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农机化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机手素质是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张桃林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发展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农业机械化需求与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最大的短板瓶颈在科技教育,最大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科技教育。现阶段,4000多万农机手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现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行业科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对农机化科研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对农机手培训予以倾斜。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推动解决产前、产中、产后农机化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农机化新技术和新装备研究储备和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科研资源分散及配合协作机制不完善,培训手段和培训系统性不强,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高手比例偏低等问题。

解决制约农机化科学发展的矛盾问题,越来越依赖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张桃林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有效实现农机户优势互补,降低农机经营交易成本,扩大农机作业规模,显著提高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促进装备技术集成配套,推动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有效发挥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智慧,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带动其他农业合作组织发展。今后要在政策导向、投入倾向、培育市场、典型引路等方面采取更有力措施,培养农机大户和更多自我发展能力强、利益联结紧密、运作规范的服务组织,加快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和产业化。他说。

当前我国水资源、耕地资源紧缺,农业面源污染还比较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方面,农机化技术和装备有其他措施难以实现的优势,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农机展现新风采、拓展新领域、争取新投入的重要突破口。张桃林说。因此,他指出,要更加注重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要采取差别化的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鼓励报废能耗高、污染重、性能低的老旧机械,大力发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环保低碳的农业机械,推广应用节约型农机化技术,积极探索集约高效的新型农业耕作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利用效率,在农机自身节能减排的基础上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张桃林表示,要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向似乎还要更加注重创新农机化发展工作机制。当前,特别要尽快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机制。做到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努力形成齐心协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创新机制、搞好统筹方面,要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增强工作动力、激发队伍活力。强化依法行政的主动性、自觉性,做到各项重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强化统筹协调,实现管理、推广、鉴定、监理等机构重要工作信息共享,重大工作紧密联动、步调一致。强化绩效考核,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和机构队伍活力,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公开、透明、高效、便民的公共服务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

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注重构建综合配套的农机化扶持政策体系是重要保障。张桃林说,从政策取向方面看,在帮助农民买得起农机具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用得好、增效益的问题。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深入研究、加强沟通、把握时机、坚持不懈、上下衔接,共同推动政策具体化、项目化、配套化,用足、用好、用活当前的农机购置补贴等优惠政策,根据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创新丰富农机化政策措施,切实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更好、更全方位、更持久地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