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加强民生保障 建设富美乡村

日期:2014-09-26 20:20:37 字体大小:

到海边散步,和棋友下棋,前往村里的祠堂前和同龄人跳一支广场舞。这些,是如今85岁的许进雄老人每天必做的三件事。家住翔安区大嶝街道双沪社区的他,从去年开始每个月多领了200元的老人养老补助之后,生活再也没有后顾之忧。

 许老如今的笑容,其实也洋溢在翔安区千千万万困难群众的面庞上。实现翔安人民壮有所立、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努力解决创业就业、就医就学问题——翔安区委、区政府近来出台的一系列民生保障举措,始终坚定地指向这样一个目标。如今,随着“典范翔安”建设的推进,翔安区将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调研时提出的要求,继续举全区之力,把更多惠及百姓民生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让更多的普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转产就业新政惠及民生

 从去年开始,农渔民们的民生保障,就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统计数据显示,一年来,翔安已实现农渔民转产就业12475人,其中,今年1月至8月转移5177人。

 一个个令外界叹服的数字,连接着去年来翔安区用改革创新的意识推出的拉动就业新举措。创业带动、企业带动、基地带动,被公认为其中的“三大法宝”。 值得一提的是,翔安区通过开展“创业达人百人榜”评选,组建“创业达人宣讲团”,深入38个村(居)开展宣讲活动,让创业典型成为越来越多渴望成功的农渔民的榜样。

 加大社保补贴力度,实现老有所养;加大培训补贴,提高技能助就业;多措并举,营造创业条件和氛围;扶贫济困,提高最低生活水平……一个接一个的变化,悄悄地在翔安区的民生保障领域出现。去年开始,被广大居民亲切地称作“新十五条”的民生保障政策,首次对农渔民实现了从“补血”到“造血”的转换。

 教育医疗事业大步迈进

 翔安区实施同民医院提升改造以来,市、区政府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投入,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同民医院的托管,使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医疗质量、科研教学等实现快速发展,去年三月同民医院晋升为三级综合医院。前天,“厦门市第五医院”又在同民医院揭下面纱,翔安区在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引领下破解百姓“就医难”又结出了累累硕果。

 翔安区的决策层深谙,民生惠及百姓,首要的,就是必须让这里的人们能够上好学、看好病。作为全省首个县级公募型教育基金会的翔安区教育基金会,目前已筹资1.2亿元,今年已发放各级各类资助金约1375万元,农渔民特别是困难家庭的孩子再也无需为上学而发愁了。

 如今在翔安,随着一份份协议的正式签署,厦门一中与内厝中学、厦门双十中学与新店中学、厦门市华侨幼儿园与新店中心幼儿园已经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办学关系,厦门六中、五缘实验学校也已全面管理厦门市新圩学校。市、区中小学、幼儿园集体在翔安“喜结连理”,开启了市、区学校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先河。岛内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在合作中融合,在融合中提升。

 城乡居民乐享和谐生活

 衣食无忧,眼里的风景才能美。突出“富”“美”统一,贯彻“百姓富·生态美”,翔安区推进吕塘等12个“富美乡村”、大帽山农场等3个“富美山村”试点建设,按照“以奖代补”模式,对村(居)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进行提升完善,发展现代农业带动群众增收。

 翔安区的理念其实很清楚——他们不仅是要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新农村,还要让老百姓的“钱袋子”一齐迅速鼓起来。据了解,翔安区有序推进生态都市农业区开发,加快建设省级农民创业园,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大力推动13个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种子种苗、花卉培植、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庄等都市型现代农业。

 清晨的内厝镇锄山村,清新的空气和着阵阵泥土芬芳,沁人心脾。这里,其实仅仅只是一瞥。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今天,随着一个接一个的“富美乡村”在翔安落地、生根,老百姓的幸福感也越发强烈。该区启动第一批195个“以奖代补”项目,近100个建设类和活动类项目已全部施工,公共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也在向这里辐射。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