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9月,大田县建设镇的深山中,小村香浮已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在绿树环抱和云雾缭绕的山间,层层梯田稻谷黄,空气中散发着浓郁的稻香。
村支书周进乐深深呼吸一口,捧起沉甸甸的稻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今年,他发动村里平均年龄已63岁的14位村民,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种植水稻。现在,稻可陆续收割。
“我自浮香来,生态自浮香。”为了推销,周进乐还开通了“香浮村大米”微信公众号。
一盒东北大米引发的创意
“这是一盒东北大米引发的创意。”周进乐说,“今年春节,一位东北朋友送给我一盒大米。这米的售价吓了我一跳,一斤28元,而且销量不俗。据说,还有的米因为不用化肥不打农药,以传统自然农法种植,售价更高。”
在追求舌尖安全的时代,大众对于天然食品的需求空前强烈。“香浮村可以种出原生态大米吗?”周进乐决定试试。
对于自己的故乡,周进乐有足够的自信:海拔在400-700米,而且远离集镇所在地,深山中小区域云雾缭绕,日照充足,灌溉水源自山间甘甜清澈的溪流。
更重要的是,周进乐想领着家乡的父老乡亲闯出一条增收的新路。周进乐介绍说:”香浮村是个只有500多人的自然村,如今留在村中的80多人几乎全是老人,青壮年都在外务工谋生。但在农村,五六十岁的老人身体大多非常硬朗,个个还是好劳力,只是大多数人只会种田种菜。”
作为村里有名的能人,周进乐在
三明拥有自己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每次回到家乡,看到渐成的空心村,内心非常煎熬。”故土之情加上作为村支书的一份责任感,周进乐决心领着老人们试试。
14个老人的古法耕作
今年的耕作团队有7户14个老人,平均年龄63岁。“当时我要求不能用化肥,只能用农家肥。而且不能用化学农药,只能用我指定的生物制剂。”说服村民加入试验团队,周进乐面临的困难不小。
周京在今年66岁,说起不喷洒农药,他当时觉得不可思议:“我1976年去当兵,当兵前种稻就开始用化肥
农药了。”
看到村民们犹豫不决,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周进乐采用了预付费的形式,按照去年大家的稻谷产量,以收购价的3倍提前付款给大家,“我要求使用农家肥,农家肥的费用我也包了”。
周进乐的“绝招”奏效了。
“原本用化肥,1000斤的稻子只要100斤左右的化肥,而用农家肥得3000斤。”另外一个参与试验的农民周占巧算了一笔账,从1∶10到3∶1,这种投入不仅是金钱,但更重要的是人力成本。
香浮村的稻田全部是依山而建的梯田,一两分的地不在少数,这些淳朴的老农民们就肩挑手提,一次施肥得上下好几趟。而且农家肥的沤肥过程相对长,“100斤农家肥成本是化肥的3倍以上,更不要说人工费用了”。
“我的要求非常严苛,就在村宅旁的田不要,要的全部都是高海拔的梯田,说实话人工投入翻了好几番。为了防止野猪和鸟类破坏农田,老人们还主动上山巡视,放鸟铳、扎稻草人驱赶。”周进乐非常感谢耕作团队如此的投入。
作为深山小村,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水稻的病虫害相对少。周进乐让农民们采用生物制剂印楝油来防治病虫害,“印楝油有一种味道,主要就是利用那种味道来驱虫,而且一段时日后,印楝油就会自然代谢,味道也会消散”。
尽管开始时候质疑声不断,但是在耕种过程中,老农们也发现了差别。“以前化肥一下地,没几天就看见苗蹭蹭蹭地长高,用农家肥没这么见效。但有意思的是农家肥的地里病虫害相对少些。”周京在说道,“大家一琢磨,可能用化肥的苗长得快,叶秆什么的都嫩,虫子爱吃。而农家肥的苗粗壮、硬实,虫子不爱吃。”
为了测试土壤的生态,周进乐还动员村民在水田里放养泥鳅、田螺。“它们都能活得好好的,最能直观地反映我们稻田的生态环境好不好。”周进乐说。
销售想走高价路线
周进乐在自己的个人微信上一
直在晒自己的这场大米种植试验。“从一开始种就有人表示了兴趣,不少代销商也纷纷找上门。还有厦门的投资者和我联系,想在其他生态环境好的山村也这么干。”周进乐说。
“现在已收成的田,产量平均都有去年的七成以上。今年预估能够收获3万斤的大米。”周进乐坦言,“我不追求高产量,我的预期收成可以达到去年的六七成就行。”
对于老农们而言,这场试验虽然产量降了近三分之一,但由于周进乐年初是按去年产量以收购价三倍预付费给了他们。“虽然辛苦,但还是有搞头。”周占巧说,村里已有不少在观望农户纷纷表示想加入团队。
村民们都在看周进乐的未来动向。“阿乐说要继续干,我就跟着干,能多赚钱都有动力。”周京在的话说得朴实。
物以稀为贵,对于大米的售价,周进乐很坚定,想走高价路线。
接下来的冬天,除了将稻秆还田做肥料之外,“还会种植紫云英,明年开春一犁地,又是上好的绿肥”。
试验的初步成功,带来的是丰收的喜悦,但也是更加沉重的责任。“成本投入很大,也有信心扩大种植范围。在香浮周边,这样的空心村不少,好地很多,我希望能够闯出一条路,更好地造福乡亲们。”周进乐说,目前他已经注册了“香浮村大米”品牌,前期的营销开始介入,主打天然无公害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