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信息

稻田鳅蟹肥 一地两收入

日期:2014-08-27 15:28:42 字体大小:

在闽北农村,有不少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几百上千亩地种粮,规模效应带来较好收益。可对于那些中小种粮户来说,该如何提高水稻田的效益呢?日前,记者探访了采取一地多用来提高水稻田效益的种植户,一起了解,他们怎么做。

 稻鳅模式,已成示范

  8月17日,浦城县水北街镇翁村村,泥鳅种苗繁育基地里,养殖户黄瑞正在精心管育鳅苗。“这些夏花苗差不多3厘米了,稻田已改造好,打算过几天就投苗。去年投放水花苗(1厘米),成活率低,今年就把鳅苗养大再投放,确保成活率。”

 黄瑞是文瑞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近年来一直摸索泥鳅苗孵化繁育技术和泥鳅生态养殖技术。5年前,黄瑞在翁村创办泥鳅种苗繁育基地,每年繁育鳅苗5000万尾。翁村村距浦城城关40公里,山清水秀,适合发展生态特色水产养殖。

 2011年以来,黄瑞的泥鳅种苗繁育基地和泥鳅产品分别被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产地和无公害产品,被农业部授予“健康水产养殖场”称号,2012年承担实施农业部水产“菜篮子”项目并通过验收。为此,该县水技站选定有技术、有实力的养殖户黄瑞领衔抓项目推广。

 浦城县农业局水技站站长饶晓军介绍,去年省农业厅最终确定浦城实施“稻鳅模式示范”项目。该县将“稻鳅模式示范”点设在水北街镇翁村村,示范面积50亩,由文瑞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实施。

 自去年5月起,黄瑞实施“稻鳅模式示范”项目,进行挖沟做埂加围网的稻田改造,投放自己基地人工孵化的优质泥鳅水花苗。县水技站干部驻到项目点,从稻田精选、改造、投苗、管理、捕捞等环节做好技术指导。

 黄瑞介绍,稻田改造好、防逃网安装好后,去年7月上旬投放鳅苗,50亩投放50万尾,10月中旬稻谷收成后捕捞。从经济效益分析,50亩稻鳅模式示范结果是总产值94310元,亩产值1886元,扣除总成本48300元,获纯利46010元,亩纯收入920元,与周边水稻单作模式的田块相比,每亩纯收入增加378元。

 此外,从生态社会效益分析,稻鳅综合种养,一方面对生态环境不仅没任何破坏,而且通过泥鳅养殖施加有机肥后可改良稻田土质,增强肥力,促进水稻增产,生态效益明显。另一方面,通过稻鳅模式示范推广,促进周边农民对稻田也综合利用,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今年将鳅苗由水花苗改为夏花苗,成活率提高了,亩纯收入可以比水稻单作模式增加700元。”黄瑞指着稻田信心满满。

  稻田养蟹,方兴未艾

  1990年出生的周希希是邵武市拿口镇界竹村人。去年10月,周希希在网络上看到辽宁盘锦等地稻田养蟹很出名,技术也很成熟,便萌生把这一技术引入邵武的念头。

 说干就干。通过网络,小周详细了解、学习了稻田养蟹的技术后,去年11月又前往国内养蟹基地之一的江苏兴化考察养蟹技术,并从这里运回了养殖蟹所需的三四种水草。

 事实上,在赴江苏考察之前,小周便已经按照技术要求,在家中整好五亩水田,为种植水草、引进蟹苗做好充足准备。他沿着水田四周挖出1米深的倒梯形环沟。水草运到后,小周便把水草种植到这些环沟之中,待水草长成后,将为蟹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小周今年3月底开始插秧,采取“大垄双行”水稻栽种模式。所谓“大垄双行”,是把常规的20厘米株距改为20厘米和40厘米两垄间隔插秧。经过一个多月的生长,水稻开始返青,此时环沟中的水草也生长得较为茂盛,小周便把从上海崇明岛引进的4000只蟹苗,放养到五亩稻田之中。

 小周告诉记者,田增加养蟹后,相应会增加一些工作量。比如要经常在稻田巡视,防止防护栏出现破损,导致毛蟹逃逸。平时,除了少量投些饵料,还要注意调节水温、监测水质的清洁度,每隔三到四天还要更换一次水。

 虽然增加工作量,但是稻田养蟹带来的好处和效益却非常好。小周介绍说,“大垄双行”水稻栽种模式通过边行加密等方法,实现了水稻种植“一行不少、一穴不缺”。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河蟹生长后期光照不足的问题,还扩大了河蟹活动空间。而河蟹不仅能清除稻田杂草,预防水稻虫害,同时粪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水稻产量不但不会减反而可能增加。毛蟹和稻田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

 如今毛蟹已经从刚买来时的3到6克,长到现在100克重,9月底就可以上市销售了。“今年第一次试养,还有许多没有考虑周全的地方,比如,南方多蛇,而蛇会吃毛蟹,这是导致他养殖的毛蟹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只有不到50%。经过今年积累经验,相信明年可以养得更好,而且要扩大规模。”小周表示。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570号